——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记著名美术理论家、收藏家吴应骑教授
文/尹铭季
吴应骑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参观,考察。
吴应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历任四川美术学院学报,院报编辑部主任,主编,兼任美木博物馆馆长,美术设计研究院院长,重庆市第一届政协委员。1998年调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兼美术博物馆馆长,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第二届重庆政协委员。多次在美国,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中国画《艳阳秋》被太平洋世界邮展〈十年举办一次)选作首日封。多幅作品被重庆市、重庆大学选作进行国际、国内交流。曾赠送航天英雄杨立伟团队、美国商务部长、泰国皇家师范大学等。
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鲁麗到四川美术学院视察,由院党委书记扬圭言,美术博物馆馆长,美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学报,院报主编,吳应骑陪同。
吴应骑陪同教育部原副部長周远清(中),重大党委原书记祝家麟(右一),重大原校长吴中福(左三),原副校長唐一科(右四)在校美术博物馆参观。
前面提到的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当代美术家》杂志,让我们想起了原中国美协党组书记王琦曾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美术》要办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刊物,但不妨我们要学习,吸取其它美术刊物的优点,取长补短,比如北京的《美术研究》、重庆的《当代美术家》、沈阳的《美苑》、浙江的《新美术》等”。根据这条线索,笔者专门到重庆采访了当时《当代美术家》杂志主编吴应骑教授及有关人士。
吴应骑在给重庆大学外国畄学生上中国美术史课,由汉语言文学系主任敖依昌(左数第五)担任翻译。
《当代美术家》杂志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学报,84年创刊。创刊号一问世,就以突出的高品位、高水准风貌,整体推出了“四川画派”及当代一些精品力作,特别是它的精美的印刷而受到了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瞩目。《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报都予以报道。雕塑界的泰斗刘开渠教授说:“这是一本集学术、理论、创作为一体的画册式杂志,不追时髦,个性突出,追求的是一种博物馆价值,应该在当代的美术刊物出版史上记一笔。”全国人大常委、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先生也曾说:“《当代美术家》给美术刊物带了个好头,美术刊物就应该美,美在编选的文章及作品上,特别是印刷,应该讲究,《当代美术家》在这几方面都做得很好”。
吳应骑与著名油画家高小华(右),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协主席,著名版画家李喚民(左),在切磋创作问题。
吴应骑在山水画大师,中国画研究院(现国家画院)院长,中央美院教授李可染家中作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研究员朱扬名摄)
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说:“最近(指1983年)我看到香港出版了《美术家》杂志,香港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可以印刷这么好的美术刊物,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应该出版比《美术家》还好的刊物才对。可是我们许多刊物的印刷质量很差,完全把作品的精神面貌印走了样,《当代美术家》不论从文章、绘画作品的水准以及设置的栏目或是印刷质量上都超过了香港《美术家》。我很高兴,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大陆美术界争了光,有一种爱国的意义。”(当时香港未回归)的确。法国的一位文化部部长到四川美院参观时,也曾对当时的院长叶毓山说:“你们的刊物很好,在法国也不多见。”美国的基辛格、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及李瑞环同志到四川美院访问时,学院都是用《当代美术家》作礼物。中央一个文化主管单位的官员出访,也把《当代美术家》作为国家礼物送给被访问国的有关人士。《当代美术家》以它的高品位、高水准、印刷精美屹立于世。在香港、台湾、在法国的巴黎、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在新加坡、在纽约,甚至在非洲的书店里都有《当代美术家》的席位。一位黑人留学生说他是看到了《当代美术家》而到四川美院留学的。它的社会反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向全球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見刘开渠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应骑。(《人民日报》记者钱晓鸣摄)
吳应骑在美国纽约拜访国际收藏大家,张大千挚友王季迁。
《当代美术家》以它的亲切感、新鲜感、时代感贴近了读者的要求。吴应骑说:“当编辑的就要注意刊物是特定的时代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社会热点,以及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反映。我们应时时研究,把握新观念、新动态、新事物、新思维,把刊物办出特色。《当代美术家》无论从封面设计或是内页的版式设计,都是十分讲究的。给人的整体形象是雍容、典丽、持重,是很有美感的。我们也从中洞悉到编者的心血和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
吳应骑与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文联副主席,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左二),中央美院党委书记,著名雕塑家(曾任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创作组长)盛扬(右一)在交流美术创作问题。
吴应骑参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后,与该舘研究员朱扬名(左一),著名油画家(川美七七级油画明星斑毕业,与程丛林,罗中立等同班)揚谦(中)拾级而坐,畅叙旧情。
从组稿、编稿到划版式,都是吴应骑亲自设计的,他不顾电脑屏幕对眼睛的伤害和操作人员一道排版式、调色相。他对版面的要求极严,哪怕是一块小的色块都要反复调试几遍,直达到色阶、色相、色调和原作接近为止。他常给工人同志说:“一个作者创作一幅作品,要调动全方位的才干,要花费很多心血的,如果把别人的作品印刷走神,把色调印不准,把本是‘早晨’的却印成‘黄昏’色调,这就会损害别人作品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提高印刷质量。”吴应骑还说:“当编辑的除了要懂得印刷流程外,应该争当一个“印刷行家”,为各个环节把好关,从排版到晒版,从选纸张、墨色到校色校样,从抽样到装订差一项环节,质量就保证不了。”有一次,有个厂家用韩国纸代替日本纸,用国产墨代替进口墨,吴应骑凭他丰富的实践经验,用手一摸,手感不对;一看墨色的光泽度也不对,当即指出了问题所在,厂家在这个“印刷行家”的面前自知理屈,全部重印,数万元损失买了个教训。
吴应骑创办的《当代美术家》杂志(国内外发行)和《四川美术学院》报(全国发行)。
为了减轻读者的经济负担,吴应骑千方百计地降低印刷成本,真是做到了呕心沥血,其中不乏动人的故事。香港印刷商冯先生的外侄想学美术而投师无门,吴应骑答应帮助他解决学美术的问题,冯先生也答应把印刷费减少三分之一,为了这个“换工”协定,公家倒是省了钱,吴应骑却费不少力,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四方求人,才让小男孩到重庆上了初中三年级,由于小孩在广东长大,重庆话听不懂,吴应骑白天上班,晚上还要给他补课,除补课之外,还要对他进行美术基础课的辅导,后终于考上了四川美院的附中。在附中的四年中,由于年龄小,生活上不能自理,又经常丢失饭票及钱。男孩就一直在吴应骑家中吃住,犹如添了个孩子,整整五年,又当老师又当娘,真是含辛茹苦啊!
吴应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与雕塑大师,中国美术舘舘長刘开渠〈中),著名雕塑家,中国美协原副主席程允贤(左二),著名雕塑家(毛主席纪念堂主席像作者),四川美院原院长叶毓山(右一),著名雕塑家,原全国城雕办副主任王克庆(右二)合影。
吴应骑与四川美院原院长叶毓山陪同香港贵宾在四川美院合影。
重庆大学原校长(现为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李晓红把吴应骑山水画赠送给美国商务部长。
吴应骑大幅山水画被重庆市委作为礼物赠送给航天英雄扬立伟团队,该图为重庆市委副书记邢元敏把画赠送给扬立伟团队。
有人说,吴应骑是一个学者型的编辑,的确他不抽烟、不喝酒、衣着朴实。为了专业研究,曾远涉天山,去过广袤无垠的浩瀚戈壁,深入到新疆腹地的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森林赛姆石窟、伯兹克利克石窟;西去敦煌、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北上云岗、晋祠;逐鹿九朝古都洛阳的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及汉唐大本营的西安碑林、乾陵、茂陵、长陵;南下云南丽江考察东巴文化及元谋人的发祥地;近取大足石窟…等。并对中国的各主要博物馆进行了考察。曾直接受业于启功、徐邦达等名家,又与李可染、刘开渠等大师交往甚笃。其著述丰硕,出版《高更评传》、《当代中国名家系列——吴应骑乡土情怀》画册……在香港《良友》上发表《新疆的石窟壁画——试论新疆石窟壁画的“龟兹风”、“西域汉风”、“高昌回鹘风”》。在《新晚报》发表《中国画的水与墨》等。在马来西亚《光华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他的《试论中国画的意象美塑造》。台湾《中华艺术》《艺术家》杂志上发表《略论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特点》等文章。在国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社会科学研究》等报刊发表《力除蹈袭“物”我两融——读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站在大师的巨构前》、《深厚的生活功底、真挚的艺术语言——论李唤民的版画艺术特色》等学术论文若干。在学界具有一定影响而上了《中国专家名录》。被马来西亚报纸评价为“中国第三代年富力强、成绩卓著的学者和有创新意识的画家”,曾在美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并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美国洛杉矶电台等,宣讲中国传统文化。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与重庆大学宣传部,教务处合办的《名师讲坛》,吳应骑入选重庆大学十位名师。
印度尼西亚总统哈,比比参观吳应骑收藏展后合影留念。
澳大利亚总理夫婦参观吴应骑的山水作品展合影留念。
由于吴应骑为我国的新闻出版工作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应尽的职责,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为他题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也为他题写“英勇开拓,锐意创新”。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杨超题写“艺苑奇葩”相赠。吴应骑说这些都是对我的鼓励,更是鞭策。
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作者,中国雕塑界泰斗刘开渠教授(右)在给吳应骑题字相赠。
原《人民日报》社社長邵华泽给吴应骑题词。
著名表演艺术家張国立在参观吴应骑私人博物馆后给吳应骑题词。
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張爱萍上将给吴应骑题词。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给吴应骑题词。
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揚超给吴应骑题词
吴应骑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考察学习
吴应骑在美国举办“乡土情怀”个展时留影。
吴应骑在新疆克孜尓石窟75窟临摹坒画。
吴应骑和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副主任,考古专家汤池教授在山西云岗石窟考察。
吴应骑在河南考察龙门石窟。
吴应骑在巴黎鲁弗宫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