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这话的意思就是,有的人嫉贤妒能,不敢用比自己水平高的人,怕被人抢了他的饭碗。讽刺的就是那些小心眼、不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反而一味嫉妒旁人之人。
看似玩笑的一句歇后语,其实所描述的问题真实存在于很多组织之中。
在一贯的管理经验中,我们常常安排专业、经验、资源更丰富的员工当领导,略逊一筹的员工安排为下属。这种安排看似合理、符合常规,其实很容易催生“武大郎开店”的情况。
因为这样安排可能会导致,团队的领导变成整个团队能力的天花板,甚至最顶端的老板自己可能也变成了这个公司的能力天花板。
一旦进入了这样的困局,一个组织在没有人离职的情况下,进来的人就一个不如一个,很难突破原有的人才结构。
即便有的团队领导想任用更厉害的人,突破武大郎开店的困局,但也可能会失望地发现,公司的文化已经形成了固有模式,各种薪酬、岗位、职位等制度也已经很难改变。
芬尼的裂变式创业制度,通过一个新的方式,帮助组织避免走入“武大郎开店”的困局,其核心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01 将组织划小
尽可能把组织划成多个小单元、小团队的形式,通过增加平行的团队数量,尽可能减少管理层级。
一个组织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就会出现复杂的管理层级,而每多一个层级,就会为多出现一批“武大郎”增加可能。
芬尼的裂变式创业,就是将各种可能可以独立的业务,都独立成裂变子公司,新业务也会通过成立新的裂变小团队去负责。
芬尼从创始人到裂变公司的基层员工,实际有效的管理层级一般不会超过4级(创始人、裂变公司总经理、业务主管、基层员工),创始人和裂变公司总经理,肯定占有裂变公司股份,有的业务主管和基层员工也可能会持有裂变公司股份,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因多管理层级产生的“武大郎开店”风险。
02 减少每一级的管理人员
减少了管理层级后,接下来就是要想办法减少每一级的管理人员的数量。
芬尼的裂变公司,初期核心管理层级都不超过2个人,最多3人,直接由他们管理整个公司,可以比较好地避免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领导管一至两个员工,相对会更容易进入武大郎开店的状态;但如果一个领导需要管5个人以上时,他会更加希望每个职能的员工都是更厉害的能独挡一面的精兵,而不是总是在担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仅有的一两个下属架空。
03 设计合理的股权结构
利用好股权,抑制在管理层中可能出现的“武大郎”风险。
如果你是拥有股份的员工,就相当于公司的拥有者,会更加从公司的角度去考虑和办事,例如请更厉害的人进来,做出更大的利润。
芬尼也为每个裂变公司的核心管理层,以及核心业务骨干,都预留了股权,且核心团队在年底可享受20%左右的利润优先分红权。因此这群拿剩余价值的人,会更愿意在团队中匹配精兵强将。
04 重视校招,结合部分社招
校招是非常重要的招聘渠道。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还属于一张白纸,此时加以培养,可以相对快速地融入公司文化,将来他们走上管理岗位后,相比而言更容易站在公司角度出发。
但光有校招肯定不够,刚毕业的学生经历有限,认知会有很大局限,因此芬尼会每年引入10-20%左右的社招人员,人为创造一定的鲶鱼效应。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社招进来的管理人员,文化认同需要时间,心底里的安全感也是个问题,容易出现职业经理人的心态,用不如自己的人,让自己更安全。因此对于可能出现这类情况的人,公司和HR需要在必要时候介入,避免因此将优秀人才拒之门外。
芬尼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竞选成功的裂变公司总经理,基本都是校招的,但是最近几年优秀的社招人才同样为公司的跨越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05 裂变文化的持续影响
芬尼最近这十几年已经成功裂变出十余家裂变公司,大概每年都会裂变一个新公司,因此其实在集团中创造了很多新的岗位和机会,为整个芬尼集团中的人才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也是能持续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的原因。
集团创始人宗毅经常不断地向员工强调,例如“能上能下”、“要用好更厉害的人”等等,在这类文化的持续影响下,也是芬尼能够抑制“武大郎开店”风险的重要原因。
06 结语
虽然让员工持股可以一定程度的解决“打工人心态”,但是一个组织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拥有股份,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公司,避免不了大部分是不拿股份的普通打工人。
所以,组织要突破“武大郎开店”的困局,就需要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既需要让组织中更专业的人发挥领导作用,又必须让更专业、更厉害的人能有机会进入这个组织,在未来发挥更好的领导作用,将组织不断带上新的台阶。
作者介绍:谭懿,裂变创研院执行院长,原芬尼人力资源部部长,毕业后即进入芬尼,担任电控开发工程师,2017年通过芬尼高管竞选机制,跨界成为芬尼人力资源部部长,2019年再次跨界教育领域,担任裂变创研院行政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