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名家简历】
夏小斌,原名:夏启孝,曾用名:夏小兵。1943年生,江苏苏州人。从小喜欢画画,1961年考入南艺附中美术科。1962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学校停办,辍学回家。1963年响应号召至江苏省常阴沙农场务农。1971年调入沙洲县(现张家港市)从事抽纱花边设计工作。1978年调入苏州地区工业局工作,1983年任苏州市工艺美术局副科长。1971年至2009年长期从事抽纱刺绣、工艺美术开发设计工作。因“创作设计成绩优异”曾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等表彰嘉奖。2009年重拾画笔践行儿时梦想至今,从事油画及水墨画探索。2011年,作品《思念》入选苏州市美术家协会“2011唐寅奖·苏州市第三届美术新人新作展览”,获优秀作品奖;2012年,作品《雅趣》入选并获“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第四次新人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
2014年作品《湖畔春光》刊登美术报1135期华苑;2015年,作品《秋色》入选“在路上——中国油画写生俱乐部首届会员展”。2015年,同年领衔策展“艺海同游”油画展,展出作品30余幅。2018年作品《太湖漁舟》入选,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庆祝改车开放四十周年艺绘新时代苏州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作品展》。2019年举办“大写的意趣·小题大作——夏小斌水墨画作品展”;同年应法国《华艺驰声》邀请,水墨作品入选法国巴黎巴尼奥市文化中心“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合公益展”。2020年成功举办由苏州市美术家协会、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墨舞人生——苏州知青书画作品邀请展”,任总策划及画册主编。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机构收藏。
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筆耕墨耘书画院院长。工艺美术师。
油画《自画像》60×50cm
水墨画之一
水墨画之二
水墨画之三
水墨画之四
咫尺千里景方寸万种情
夏小斌的水墨小品
文/余克危
小斌先生邀我去看了几次他的新作,一批又一批灵气十足的小幅水墨画呈现眼前:清新、空灵、飘逸、流畅且水墨淋漓神韵具佳,美哉!
是什么给我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我以为小斌画的是自己对艺术的一片真心,画的是自己的感情与感觉,画自己几十年的磨砺,画对大地蒼穹的爱,画深深埋在心里的赤子之心,画自己永不放弃的初心,画自己……说不清也道不明。总之画出了似与不似之间的好东西!
看这些画如临天地之间,山奇峰秀大河奔腾,万般景象泉涌而出,既让人心旷神怡又令人拍掌叫绝!
小斌实在是一块艺术家的料,只是机遇欠佳,他的才能一直过了五十年才喷发出来,让人既酸醋又感动。当初少年的小斌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已为苏州地区百里挑一,谁料天有不测风云,遇到“困难时期”学校停办,回家响应号召去农场改天换地奋斗了好些年,之后一直在为生活奔波,当然也干出了不少成就。几十年匆匆而逝,这期间虽然工作可是杂务占据着大量精力,欲坚持艺术却无条件重拾画笔,好在他能从平凡的生存空间里积累储备了诸多的艺术灵感和底蕴。几十年时间一挥而逝到了退休年龄,年轻时的初心却点燃了长期潜于胸中那股永不熄灭的艺术之火又冉冉升起,再度照亮了这位永不服老的艺术斗士!
这些年他画油画、画国画、出画集,努力攀登不断进取,画画才是他终身的事业,而艺术则是生命中的最亮点。时至暮年却仍能焕发艺术青春,证明他是块货真价实并能发光的艺术家之料,艺术才是他终身的追求!
今天的小斌己全身心地投入了他的想所想与初心不变的追求之中,全然像一个歩态稳健生机勃勃的青年一样,大歩向前、向前、再向前!他新创作品的风格则一定会更灿烂、更动人、更自由自在、更绚丽多彩……!
(本文作者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
水墨画之五
水墨画之六
水墨画之七
水墨画之八
从茅草屋走出的艺术家
文/沈大锷
从苏州知青馆(大鸿运酒店)的入口上楼,楼梯转角墙上的一张大油画总会吸引来宾驻足停留一会。油画题《雅趣》,高165厘米,宽150厘米,作者夏小斌。这张油画《雅趣》在2012年入选“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第四次新人美术作品展”,获佳作奖。
我初识夏小斌,是2015年12月,在他与于学义、行建林等人的画展上。见他个子不高,两鬓花白,语速很快。又见著名油画家余克危先生拄着拐杖亲临画展祝贺他。我给他们拍了张合影。
“我是2009年66岁时才学油画的。”
夏小斌的一句话,让我们这些刚认识他的朋友十分惊奇。他成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的会员,成为一位油画家,从66岁到72岁,才用了6年时间。他的《雅趣》获奖时69岁,是参加的“新人展”,他拿起油画笔才3年。
难道夏小斌就是为油画而生的?
其实,命运并非偏袒他。
夏小斌出生时,父亲给他取的名是启孝,他的母亲是“雷允上”的三小姐。
“1961年,初中毕业的我怀揣着‘画画,当画家’的儿时梦想……”夏启孝在一篇回忆文中这样开头。那年,夏启孝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六一美术班”。可是,只在南艺附中读了一年,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南艺附中停办,夏启孝辍学回家。
1963年,一个“上山下乡”的大浪,把夏启孝推到了远离家乡的长江边,一片沉积滩涂——长江圩。
命运不能选择,而“梦想”的火花始终在夏启孝的心里闪烁。一次为“劳模”画肖像的机会,让他在长江圩常阴沙农场出了名。南艺附中一年的素描基础学习助了他一把。领导看上夏启孝的才华,把他调到良种站,当大队宣传员,也就是一个农场大队领导的小秘了。
“文革”来了,“夏启孝”的名字出了问题。见档案,他是“雷允上”资本家的后代,“启孝”的名字不就是要当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嘛?
无奈,启孝改名“小兵”。现在用“小斌”的名是在小兵1978年调回苏州后再改的。
小兵努力向上,在良种站他主动要求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领导安排他住在“光荣之家”军属诸大伯家。诸大伯的一间没有窗户的茅草屋成了小兵的家。诸大伯知道小兵喜欢画画,在茅草屋床前放了一口大水缸,缸口搁上一个废弃的独轮车的木轮子,让小斌放上画板。
长江圩,茅屋内,一张床,一盏煤油灯,一个水缸画桌,第一个“小斌(小兵)工作室”诞生了。
小兵高兴极了。他在这张独特的“茅屋画桌”前,画了“棉花生长图”,又画了彩色的“水稻生长图”。凭着这些图,帮助良种站分析棉花和水稻的生长过程,控制了植物的疯长,培育出了优良的品种。
知青回城,结婚成家,当时流行一种时尚的手工饰品——钩针花边台布。记得我家的五斗橱台面玻璃下也曾压着一块漂亮的钩花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流传一本抢手的书,书名《钩针编结花样》。我现在才知道,当时许多流行的花边花样就是夏小斌的设计,《钩针编结花样》这本书的编著者也就是夏小斌。
六七十年代沙洲县(现张家港)农村妇女几乎人人结花边,据说有10万多人,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沙洲人都是做做“常熟花边”的外发加工活。1971年,沙洲县要发展花边产业,在常阴沙农场的、会画画的夏小兵被调到县花边厂设计室,任主任。
夏小兵从诸老伯家搬进花边厂宿舍,床前搁块板,这就是第二个“夏小斌(兵)工作室”。
奇迹就在这里发生!
小兵画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花边花样图。厂长拿着“小兵画样”结出的花边首次参加广交会,一下就签了20万元的订单。消息传到沙洲,全厂一片欢呼:“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产品了!”
小斌(兵)创造在继续。
农场老伯头上戴的绒线帽,农村常用的一些竹编产品,到了小兵脑子里就迸发出灵感,他从它们身上得到的启发,独创了“沙洲针结花边”新工艺。“沙洲针结花边”产品荣获了中国工艺品百花奖。当时,工厂的产值很快从20万跃至上千万。
1978年夏小兵调回苏州工作,改名夏小斌。
1982年夏小斌的《钩针编织花样》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20多万册。“沙洲花边制作技艺”被列入“张家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小斌作为“沙洲针结花边”的创始人、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被写进了《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一书。
从事工艺美术设计与经营多年后,直到正式退休,夏小斌才安下心来在乐桥边租了几间房,建立了一个正式的、属于自己的“夏小斌工作室”。
前几日,走进夏小斌工作室,我看见夏老师在认真临摹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树干画法。墙上挂了多张泼墨大写意画,是他最近的创作作品。书架下还有厚厚一叠写了大字的米字格练习纸,他在临帖练字。
“夏老师你要跨界了?”我问。
“不是,活到老学到老嘛!”夏老师笑着回答。
——摘自《苏州知青》
(本文作者系苏州知青公众号主编)
《湖畔春光》布面油画 36×56cm
《母亲》 布面油画 135×82cm
《河边浅息》 布面油画55×156cm
《太湖渔舟》布面油画 60×60cm
《遐思》100×80cm 2018年
《思念》 布面油画 100×60cm 夏小斌获由苏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1 唐寅奖·苏州市第三届美术新人新作展览”优秀作品奖
《秋色》50×40cm 2015入选“在路上——中国油画写生俱乐部首届会员展”
《留园秋色》 布面油画 60×90cm
《雅趣》 布面油画 165×150cm 夏小斌 获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第四次新人美术作品展佳作奖
印记的实验
文/潘裕钰
绘道说:"师法造化,中得心源",又说"意在笔先,似与不是"。画者有守道的也有叛道的,凡守道者理皆理性从事,按理作画,画面一般平稳常规,不见波澜。而叛道者往往出新,反常反理,一飞冲天引出了不少美术史上纪录。革命的时代并不多,法国的印象派在法国画坛上是闪光的革命,于是被记录在案。在中国曾经绘画是统治者和文人的玩物,如果离经叛道往往被唾弃或批判甚至口殊笔阀。但如果出现了不一般的人物,在离经叛道上出现奇迹那也会让人难以忘怀,如明朝的徐青藤至淸初的八大山人,在水墨领域的革命使两位永垂青史,这是公认的水墨推出新的英雄,曾经激励过众多的画者,引出了不少创新的画题,白石老人就愿做青藤门下走狗。但是一代过后一下又沉寂了几个世纪,真正领会到创新重要性的画家很难出现,至民国和近代願意创新者一直不断努力呼吁,并且自己帶头引领革命,首先是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美术之精髓用来改造中国画。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美术先驱就是这样实践的,对中国画的确起到改造发展寻找新出路的重要突破。这是在青滕、八大之后又一个历史的转折,是美术史上要着重书写的一笔。但是在如今的大潮中,似乎历史又回到了原点,人们的所谓创新已经不是为了美术本身,而是给市场左右了发展,我们看到完全写真的绘画似乎占领了重要一席,绘画也不需要书写性了,只要功夫行为做作彻底就能赢得市场青睐,因为中国画的笔墨在死亡,写意在没落,书法因此也受到了不被提及是绘画同源艺术的程度,这是中国艺术可悲的发展前程。各类画家日常在想些什么呢?他们也的确在寻找自己的突破点,很想一嗚惊人,在美术史册上留下痕迹,其实这些都不是主流,主宰美术发展史的人尚未出现,只是一些迫不及待想要出名和发财的人在自我滿足,在一段时间里成为風云人物,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时期。再来看一看当今水墨领域里的一些情况:水墨是中国画的本质基本技法,因为工具和材料及纸张的关系,只有水墨和纸张才能体现中国画气韵生动和意境领先的本质。
水墨能体现纸和水的对流效应,墨也在水的浑化浸润之下变得自由流动,在纸上舞蹈、奔腾、变化莫测,出现很多偶然和难得的痕迹,这就是水墨的自然属性,是可以全然降临在画面上的特殊效果,是不为人所左右的自然的美的出现。现在要说夏小斌了,他不算首吃螃蟹的人,因为有不少先人也这样游戏过,他只是偶尔为之,自取其乐一发不可收拾的个例。他本没有水墨画的基础,却冒然进入了水墨宣纸的游戏行列,他曾是西洋画如油画水粉水彩的忠实信徒,却因为通常的原因却建树不高,现在弄起水墨倒没有什么顾忌,很新鲜又剌激,充分享受着突如其来的、从未有过的体验,也是他的先天敏感让他在见到纸上的偶然效果后顿生逐鹿水墨的快感和不可收拾的激情。效果出现了,淋漓的水墨交融,在纸上的游动变幻,神乎其神的斑点和水印痕跡,都是平常画不出的效果,它展示了另一个世界,让他睱想神往。美术是一个自由创造的项目,只要心存期待,有心耕耘,终会有奇迹出现,夏小斌就有这样的幸运,当下的实践真的让人惊叹,在纸上的现象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那些无意识的斑点和水流的痕迹,使原来的匠意提高了不少可以欣赏的成份,神奇就在一瞬间出现了。运筹的作态有一定的程序,它规划了心灵的变幻,使无形变成了有形正是绘画语言的出现,它似云似水,又似无畏的冲浪和波涛的涟漪,一切都在有意和无意之间,我看了他运筹的过程:略加思索的组织,在节奏迸发的过程稍加思索的组织,在节奏逬发的过程中留下了纸上如诗如唱的墨点音符,是匠意的也是幻觉的,把不息的生存留在了空灵的纸上,成为可以顿留的符号和可以想象的小宇宙,这崭新的感觉,让他兴奋不巳。不少同行在看到这些作品后也着实给惊呆了,大呼出现了新东西、新面目。前面巳经讲过,夏小斌是灵性的,又有反复实验和不懈努力,有不怕失败的耐心,所以真正出现我所描写的效果,实际已是开始实验二年之后的情况了,当然也是堆积了无数废纸后的一点收获,如今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所谓作品仍然可算是实验性的,即使偶然亮眼的那几张也都是“不期而遇”的一种安慰,让他有了一些继续作此实验的信心。而这一切正是夏小斌尝试和收获了水墨作品上的一些小小记录。
这个小型展览即是一次展示和提供有识之士探讨、批评的一个形象物证。游走的水气、太虚的山峦、涛浪的奔泻以及无尽的飞瀑都在这里吸引了无数盲目的观者,看你有没有慧眼,能否识别那些有形无形的可称为絵画内容的要素?这些绘画的要素另件是否能组合成一幅幅真正的绘画?让你来判断吧——他就是夏小斌!这个展览亦可称为《夏小斌的水墨痕迹印記》。
我觉得他的行为是带有冒险性的,在水墨上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的先例也有不少,他算给了一个例证,让其他人以借鉴或引以为戒都是可能的,也不必为他担忧,美术是创造的艺术,成败都不足为奇。
(本文作者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戏剧人物画家)
水墨画之九
水墨画之十
水墨画之十一
水墨画之十二
水墨画之十三
水墨画之十四
水墨画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