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8月2日,爱琴海第二届“不是艺术节”开幕式在北京举行。
未来的一个月,爱琴海将邀请国内最顶尖的年轻艺术家参与到各地爱琴海商业空间的改造,将艺术与商业的共创玩出新的高度。
从“小店长日”到“不是艺术节”,从智能商业新战略到平台化发展,“共创”正在让爱琴海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商业平台,而爱琴海也通过共创所产生的内容与场景,赢得消费者的深度认可。
内容共创:用多元化生产有趣内容
目前几乎所有商业平台的运营,都在流量端进行竞争。但“高流量”的背后,考验的是平台的“内容力”,消费者需要体验到更加有趣的内容。
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消费者愿意为它认为好玩、有趣的产品花费更多时间金钱,对于那些他认为无聊或者不符合它的审美趣味的产品,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脚、用钱包、用朋友圈的评价无比真实地表达他们的看法。
爱琴海发现,想要产出更能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内容,就必须“扩圈”,把共创的圈子扩展到更大。
所以也就有了本次“不是艺术节”,不仅选择艺术与商业的结合,这样一个足够有趣的切入点。爱琴海还把青年艺术家们作为创作主体,把消费者们作为全程的作品评审,甚至联合屈臣氏等品牌,共同打造艺术门店。
通过跨界合作,爱琴海还邀请知名艺术家JUN OSON参与到苏州吴江爱琴海购物公园的开业艺术创作中来,增强整个项目的艺术交互体验。
这种多元化的联合方式就是爱琴海一直希望实现的“共创”。
众创是什么呢,他的对立面就是独创。
很多人都认为独创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一个产品从创意到落地再到推广,都属于某个平台。在过去的工业化时代,也许这是一个好的理念,但在互联网时代,独创就意味着你甩掉了所有的参与者,并且也不问消费者要什么,直接把产品给到他面前,这与现在“消费者主权”的趋势是相悖的。
从小米的“参与感”营销再到抖音、小红书等UGC模式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创意场景的打造,人与人口碑的推广,不再是从B端给到C端的线性联接,而是大家共同参与创造,共同实现的创意,这是互联网时代,最有效率也最受大众认可的商业模式。
场景共创:打造美术馆级的商业空间
新的共创,更体现在商业场景的重塑上。
在“不是艺术节”的策划过程中,爱琴海观察了大量购物中心的艺术展,发现大多数艺术展与购物中心没有深度融合,感觉是两种平行的表达。究其原因,在于艺术展的创意并非来自商业,只是在一个规定的区域空间内嫁接了艺术内容,匹配度一般都不高。
反观爱琴海此次“不是艺术节”,聚焦在爱琴海内商业空间的艺术改造。选择了在购物中心中常见但又往往被忽略的消防门、电梯门、通道墙、商户门头等非公共区域进行艺术创作,呈现属于购物中心原生的艺术语言,将艺术的创意融入到了商业空间的肌理中来。
而面对商业空间能否承载艺术内容的疑问时,爱琴海有着自己的判断。
当人们习惯于前往美术馆欣赏艺术品时,其实忽略了在购物中心里,消费者同样能体验到在商业空间中人与商品、人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美学交互,也是美感的传递。爱琴海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是艺术节”这样的活动,让购物中心呈现出与美术馆同一级别的审美价值。
对于共创的概念,爱琴海还在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同探索。本次“不是艺术节”正是利用共创来完成商业与艺术融合的全新方式。共创的最终指向,就是商业空间能够承载越来越多的可能,而且他们不再是爱琴海自己的构想,而是无数人创意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