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厉害了!奇台县20年沙海造林50万亩,还曾获得全国先进!

来源:中国新闻报道作者:江南时间:2019-07-18 17:51:56
夏至刚过,梭梭草全绿了,远远望去,一簇簇错落在沙漠中。来的正是时候,天空青蓝得就像一片海,生命在红柳枝头绽放,片片葱翠敲醒沉静中的黄沙,把希望扎根在这里,把缕缕灿烂照耀在苍凉的荒漠深处。
 
这里是全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贯穿奇台县中部。这个曾经饱受沙漠化危害的边境县,用新时代“愚公”精神,历经20载,实现了“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构筑了如今脚下这片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3公里的50万亩绿色生态屏障。
 
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沼泽,树木水草丰盛,牧民们傍泽而居,放牧为生。70年代,由于采樵取暖和过度放牧等原因,沙漠前缘植被破坏严重,沙漠活化速度加快,沙漠以每年2.8米速度南移,部分地段沙漠向南推移了1.5公里。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面对面三四米都看不清人,风最大时房子都被刮倒……”54岁的奇台县自然资源管理局西北湾管护站站长腊哈特·索勒塔嗯是西北湾镇满营湖村人,他的家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是距离沙漠最近的村。1985年,腊哈特·索勒塔嗯的房子第一次被沙漠掩盖后,他又两次被迫搬家,沙漠化吞噬家园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学生无法上学,牧民无法生产,饱受风沙侵害,村民被迫向南迁移。
 
腊哈特·索勒塔嗯带着记者来到与西北湾管护站一墙之隔的西北湾乡牧场小学旧址,这所学校受风沙危害6次迁址,如今只留下一小截残破的围墙。西北湾牧场配种站也在当时被迫迁移,这些旧址是历史见证,也是对后人的警醒。
 
90年代末,日趋严重的沙患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流沙每年以2.8—3.5米的速度南移,1998年4月18日的特大沙尘暴,使黄沙侵入的特大移动距离高达320米,每年有数万亩土地和良田被沙漠吞没,而沙漠南缘离奇台县城最近距离只有18公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防沙治沙刻不容缓。
 
1999年,奇台县拉开了大规模治理沙漠、保护环境的序幕,每年春、秋两季,上万人组成植树大军浩浩荡荡开赴沙漠沿线,形成了一道苍凉豪迈的壮观景象。依托国家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防沙治沙等项目,经过20年漫长而又艰辛的努力,50万亩人工治沙造林工程完成,沙漠地带主色由“黄”变“绿”,实现了沙漠地带的生态逆转。
 
“每年都会种植梭梭、红柳等沙生植被,现在沙漠边缘形成了半固定沙丘,表层沙子已经不再移动,‘绿色屏障’锁住了风沙。”腊哈特·索勒塔嗯说。
 
治沙造林工程中,流动沙丘设置草网格沙障固沙技术、流动沙地无灌溉造林技术、干旱风沙区集水保墒造林技术等技术的应用,让梭梭的成活率从不到20%上升到70%。
 
“这里原来没有生命,有了绿色以后,动物也在回归。这道绿色生态屏障不仅构筑了固沙体系,而且帮助自然修复了生态系统。”奇台县自然资源管理局荒漠林管理站站长陈生明说,奇台县还积极探索沙产业开发,大力开发以梭梭人工接种大芸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结合国家二级保护珍禽动物猎隼人工驯养繁殖项目,建立猎隼人工驯养繁殖中心和野生珍禽救护中心,开展各项珍稀动物的特色养殖,在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治沙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消灭沙漠,而是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防止沙漠无休止地侵蚀、掠夺人类的生存之地。20年过去了,这条绿色长城如同一座屏障,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与良田隔离开来,呈现出一幅绿屏相连、绿景相嵌的绿色生态画卷,奇台县也因此多次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等称号。(昌吉日报 记者 王薇)
中国新闻报道

上一篇:工业强国之路任重道远,制造业乘“疾风”突出重围